1987年9月20日,中国向世界成功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1987年距离现在已经31年了,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在奔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征途上,中国人没有迟疑太久。新世纪的第一年,新浪、网易、搜狐纷纷挂牌上市,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时代”。此后,网络搜索、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都掀起一波互联网浪潮,并深刻地影响了老百姓的个人生活和商业形态,改变了每个人的消费、沟通和出行的方式。
互联网产业扩张浪潮的背后,资本的力量功不可没。2004年2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获得8200万美元战略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业界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资金。此后几年,“中国互联网”成为股市炒作的重要概念。2008年,为应对国际次贷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中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加大了金融杠杆,为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环境。
乐观的市场预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国几乎集聚了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全部要素。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2010年团购网站兴起,数量超过1700家;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机。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曾几何时,雷军的这句话代表着整个互联网欣欣向荣的状态。但近日,关于互联网行业裁员、欠薪的消息纷至沓来——知乎裁员,锤子欠薪,小黄车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仿佛一夜之间,互联网行业进入冬天。这股寒流因何而起,将持续多久?
多家公司被曝资金困难
近日,20多位认证为“知乎员工”的网友在社交APP上表示,自己或同事都遭遇了裁员,裁员比例高达20%左右,人数超过300人。有人表示,本次裁员规模之大,动作之快,让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商业广告部门的员工,当天谈裁员当天就被强制离开公司”。
对此传闻,知乎官方予以了否认。该公司表示,每年年底公司都会进行员工绩效评估,予以相应的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目前多个岗位在广泛招募人才中。
无独有偶,近来深陷资金危机的锤子科技也被曝在裁员。12月11日,有锤子科技内部人士向自媒体透露,公司近期裁员总数数百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60%,已有不少人拿到了裁员补偿。同时,该员工还证实了“锤子员工在11月份的工资将无法如期发放”一事。
如果说以上两家是裁员过冬的话,多次被曝出负面消息的小黄车则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据资料显示,OFO整体负债已高达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36.50亿元,供应链10.20亿元。
大多数人除了遭遇失业的挫败,还经历着内心的折磨,“一夜间从一家网红独角兽公司的员工,变成了无业游民。”
巨头们都在“节衣缩食”
不仅仅是创业型公司陷入裁员的风波中,这股寒流还席卷到了整个互联网。就连阿里、腾讯、京东、网易这样的巨头,都被曝出缩员减编,停止招聘。对于这样的举动,互联网公司都会以“人员优化”等措辞,来对裁员进行官方解释。但一位在互联网企业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互联网公司的“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其实就约等于裁员了”。
根据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一直高居就业景气度榜首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优势不再,在三季度就业市场景气度排名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再度下降一位,降至第四位。
报告还显示,今年第三季度,IT/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职位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51%,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需求的负增长,职位的收缩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行业发展遭遇流量瓶颈,竞争白热化,加上资本紧张,造成了整体行业洗牌的局面。
互联网寒流还将持续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身造血能力弱、资本紧张、市场区域饱和造成了如今互联网公司的萧条局面。
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大多依靠资本得以迅速扩张,但公司自身缺乏造血能力。一旦公司外部资本“断血”,就会造成资金链困难,被迫裁员等情况。同时,互联网这条赛道竞争激烈,驱使每个玩家只能不断烧钱,停止烧钱基本上就意味着死亡。
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趋于饱和,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而大多数流量掌握在头部巨头公司,对于创新型公司和中游公司而言,生存压力颇大。此外,经过近五年的资本追逐,资本前期被消耗很多,投资的很多企业都没有套现,今年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热潮,正是因为如此。
传统的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爆发性的成长空间已经不大,人工智能、AI领域还不成熟,创业者和资本都处于观望状态。所以,这波寒流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整个商业发展的周期性结果。
互联网企业的人事震荡并未停歇。如果说年中仅是互联网巨头齐声澄清“缩招”传闻,到了年底,却是诸多公司站出来否认裁员传闻,一些公司更是落魄到无力澄清。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行业快速扩张阶段,互联网公司采取的是人员驱动规模增长的模式,一旦增速下滑、业务低迷,通过减员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也就成为行业的“过冬”逻辑。
企业盈利能力优先
不可否认,互联网行业步入寒冬的论调每年都会有,但今年圈内人士感触更深、更痛。
在业内人士看来,前几年堪称中国互联网的巅峰时刻,出现了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移动直播诸多本土式互联网创新型业务。但随着流量越来越金贵,那些无法自带流量的平台都开始走下坡路或者增速放缓。互联网公司的关注重心开始向利润转变,很多公司都会感受到自身的臃肿,于是用架构调整、组织优化、绩效考核增强的方式,掩盖裁员实质。此外,今年以来,游戏、娱乐、影视等虚拟经济行业成了重点监管对象,行业大洗牌之下,资本开始谨慎,仅向头部公司集中靠拢,中小公司甚至有“猝死”可能。
由于种种改革,企业用工的合规成本进一步加大,公司只能减员增效。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互联网行业凛冬的隐性好处是因资本收缩,在进行投融资时,资本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非用户规模,此时获得融资的企业,反而是比较靠谱、值得观察的。
高位运行的经济指标激发了资本市场的热情,直到现在,互联网产业仍然是重要投资领域。中研究院发布的《2018Q3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互联网行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302起,融资规模118.49亿美元。
繁华背后往往潜藏危机。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促使投资者冷静决策,市场逐渐呈现理性回归的趋势。
大潮退去,在野蛮扩张时代“裸泳”的“伪互联网”公司逐渐露出了马脚。2018年,接二连三的P2P“雷暴”事件揭开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互联网行业“脱实向虚”现象的一角。
所谓“伪互联网”公司,指的是用“互联网+”概念包装却不具互联网实质内容、不代表互联网发展基本面的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互联网公司至少具有三个特点:以技术革新为核心驱动,以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为主要目标、以行业规模化后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为发展趋势。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互联网创投企业的经营已经变成了一场资本击鼓传花的惊险游戏。
烧钱、高估、融资......这种过度依赖融资补贴的模式违背了商业本质,也助长了中国互联网“脱实向虚”的倾向。当前火热的共享经济就面临泡沫化的风险。2017年初,共享单车领域聚集了近70亿元的资本,单车市场投放量不断增加。但这并不符合激活社会闲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共享经济的特征。
市场趋冷,泡沫也在一个个破碎。
作为时代的宠儿,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无数乌托邦式的想象。站在科技革命的风口上,是借风上青云,还是吹起一个个泡沫,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天道酬勤,抓住大趋势的风口,跟着政策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Copyright ©海南天磊联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